2006年6月29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短信诈骗怎会“野火烧不尽”?
梅永存 涂洪长 项开来

  发源于福建省安溪县的虚假信息诈骗,近年出现向全国蔓延的趋势,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高压严打态势,但犯罪分子诈骗手法不断翻新,治理工作陷入了“屡打屡犯、禁而不止”的怪圈。
  有关专家指出,虚假信息诈骗屡禁不止、祸害全国的直接原因是犯罪成本低、“致富”速度快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部门、地区之间配合和协调的不足,打击虚假信息诈骗需要更为完善的联动治理机制。

  千分之一受骗几率带来巨额利润
  “作案成本低、回报率高是诱使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的直接原因,在犯罪分子眼里,短信诈骗成了一本万利的‘生意’。”泉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重案大队教导员陈宗庆说。
  据诈骗者交代,在每1000条虚假短信中,至少有一两人上钩,就是这大约千分之一的几率给诈骗者带来了巨额利润。诈骗者将受害人套牢后一般可获取上万元甚至10多万元的“收入”,目前最高的单笔短信诈骗金额达到300多万元。
  6月14日,笔者在安溪县看守所见到两名在押的犯罪嫌疑人——黄姓兄弟。今年高考前夕,兄弟俩以每科目试题100元到1000元的价格“出售”高考试题答案。哥哥负责发布信息,弟弟负责接电话,洽谈价格。这两个连初中都没读完的农家少年,在从事如此荒唐“生意”的20多天内就获利数千元。

  “魔”“道”之战
  为了打击虚假信息诈骗犯罪,一些超常规的预防、打击措施相继出台。在发案高峰期,为限制诈骗分子取款,安溪县曾将境内的所有银行柜员机关停两个多月。
  然而,虚假信息诈骗活动并未收敛,且花样翻新,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。起初,犯罪分子多采用手机发送“六合彩”特码、手机中奖、“二手商品”等虚假信息进行诈骗,后来出现了网上购物诈骗、刮刮卡抽奖诈骗、信用卡转账诈骗等新型手段。此外,诈骗活动也从“散兵游勇”逐渐发展成内部分工严密的团伙作案。
  泉州市公安部门的同志告诉笔者,电信部门推出新的通讯业务,往往先被犯罪分子利用,成为他们逃避打击的“利器”。像最近推出的“VOIP”(语音网络电话),只能接听不能回拨,显示出的号码也不同于现在的固定电话或手机的格式。“像这样的电话,受害者连报案都不知道如何报,基层干警也都没接触过,所以受害人经常抱怨公安部门连个电话都查不清楚,还误认为我们拖延办案。”陈宗庆说。
  “诈骗手法越来越多样,越来越具有蒙蔽性,我们有时为了弄清楚一个电话号码、一个银行卡账户,要跑好几个地方。基层公安机关技术力量薄弱,在技术防范上有相当大难度,直接影响了打击成效。”安溪县公安局局长方贞群说。

  联动治理机制缺失削弱打击成效
  方贞群坦言:“单靠安溪一地警力孤军奋战,要想消灭短信诈骗,可以说是难上加难。”
  “现在的情况是,犯罪分子往往在甲地买手机卡,乙地办银行卡,丙地取款。警方为查案经常辗转各地,疲于奔命却收获甚微。这样的案件一多,哪怕安溪所有的警力都投入到其中也力不从心。”陈宗庆说。
  “打击虚假信息诈骗涉及邮政、电信、银行、媒体等多个部门,对付这种空间跨度大、技术含量高的犯罪活动,如果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,其后果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。”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甘满堂博士认为,在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,打击犯罪不能仅靠一地之力、一部门之力,建立一套联动治理机制才是治本之策。